3Q中文网 > 百花争艳天下 > 第10章:为赵括平反2

第10章:为赵括平反2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百花争艳天下 !

    (三)长平大决战

    对于长平之战,秦国可谓煞费苦心。秘密调白起入军,并且明令,敢有言白起入军者斩,这就让赵括一直以为自己的对手是王龄,这对于他的决策不能不说起了一定的影响。赵括入长平后,赵军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进攻。这从大势来讲,赵国在长平大决战前已经先输了一筹。然则这不是赵括,或者孝成王,或者赵国群臣的错,这是形势所逼。赵国不能拖,赵国需要尽快结束战争好腾出手来进行二次变法,守不得,退不得,所以赵国只能选择主动进攻。如果有人觉得赵国当时守下去或者从上党撤兵更好的话,在下很愿意听听高见,但请拿出十足的证据。

    白起制定的策略是诱敌深入,一军插到赵军背后截断赵军与邯郸的联系,一军插到赵军主力与赵军长平粮仓石城中间,切断赵军粮道。秦军在首战中不利,前沿阵线失守,损兵三万余,折校尉两员。王龄率二十万秦军后撤。此战秦军佯败是肯定的,但伤亡却不是能控制的。一战三万余的伤亡可谓不小,秦军从阙于之战后还未曾有过。

    在下以为这反映了秦赵两军士兵至少战力相当,而赵括的战阵能力要强于王龄。也是基于此战,赵括更觉得王龄不是对手,因此敢带兵猛攻。常有人叹赵括不懂军事,看不出是秦诱敌之计。在下以为,就算是个平凡百姓,比如在下,都能想到有可能是诱敌之计,会小心防着,唯赵括想不到?赵括想不到,八都尉自杀来提醒,赵括总能想到了吧。

    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秦国秘密换将的阴险。赵括不知和自己对阵的是战神白起,如果知道的话,赵括还会轻敌吗?在下以为,赵括熟读兵书,古今战例轻敌而败者不知多少,赵括岂会不知轻敌二字的危害。之所以率军猛追,一是赵括从心底里不忌惮王龄,觉得就算是诱敌之策,最终还是要靠战阵搏杀,纵有些许计谋,从排兵部阵到随机应变,王龄当不如自己。二是赵括没有看通透长平的地形,长平谷底,虽大而平整,然四下看去却是出口极少。四下出口用兵堵住,任军队无数也难以通过。我想赵括到长平战后期应该已经看通了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赵括在被围初期不做拼命突围,而是用战车结成圆阵固守待援的原因。

    在下以为,秦国秘密用白起为将是左右长平之战结果的最重要原因。先来看秦国为这个计谋的前期安排,先是白起称病一年,而后战国各地传出白起将死的传闻(很佩服秦国做间谍工作的),而后是山东各国的使节在贿赂秦国重臣后得到白起的确不行了的内部消息。秦国可谓煞费苦心。当时的战国,和白起堂堂之阵对决,可以获胜的话都已经算是奇迹,何况是如此,哀哉赵括,一切都在秦国的算计中,你从领上将军印的那一刻起,结局就已经定了。

    赵括在猛烈经攻秦军壁垒四日未果后发现后路已经被秦军截断,当即回师,要打通包围。而秦军又立刻倾巢触动拖住赵军。此时赵括可能真的开始冷静思考和体味孙子的那句,兵者,死地也的道理了。在其后的战役中他的排兵部阵是很出色的。用三分之二的军队顶住倾巢触动的秦军,用三分之一的军队分作两队交替轮换猛攻秦军穿插部队。可以想见几万秦军在赵军十余万部队猛攻下形势有多紧急,但最后竟顶住了,秦军前期穿插部队和后来逐步增援的部队伤亡达到了十之七八。然而赵军终是没有打通粮道。赵军在赵雍胡服骑射后都是胡服轻装,身背三日干粮,数斤马奶。所以在短期战役中,赵军几乎不需要后勤。这也是为什么赵军在被围完全没有粮食供应的情况下还可以用自带干粮撑那么久的原因。赵军随后连续数日猛攻都没有成功,而后赵括收拢军队死守。

    赵括在被围后的算计是要守住,不能被破。赵国举国之兵在长平,赵胜和孝成王一定会新征军队或者列国一定会派兵来救。因此他驻起车城圆阵死守。然而在新一轮的外交战中,已经围住赵军的秦国更是无人敢来挑衅。而秦昭王又征发秦国所有十五岁以上男子给长平前线送粮,又征发新军继续插入上党与邯郸中间,使得邯郸新征数万赵军来救却始终不得通过。仗打到这个份上已经是两国举国之战。可以想像当时孝成王和赵胜,秦昭王和范睢有多急切的关注战局,两国使成来往列国打外交战有多忙碌。然而一天天过去,援军还是没有等到。

    赵括开始命令杀战马了,战马对于古代战争的重要性就不多说了。然而在战马吃完后又是什么呢?终于,赵军开始出现了人相食的局面。赵括知道赵军已经濒于崩溃的边缘。赵括开始组织剩余部队的精锐做最后的突围,他把部队编作四队,轮番进攻突围。在最后的四天进攻损失惨重且没有成功后让我们试想下赵括的心里在想什么。

    赵军数十万将士命将丧于我手,得让他们活着出去,我赵括要让他们活。然而我赵括却不能做个投降将军,那么,只有我死。

    可以想像在最后时刻赵括不愿穿铠甲,赤膊上阵,并且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被秦军强弩击穿身体时的惨烈;也可以想像赵括在最后一刹那看到对面帅旗上打着一个“白”字时心里的滋味。原来和我作战数月,最后打败我的是战神白起…心里面应该有不甘,心里面应该有兴奋,心里面应该还有苍天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堂堂正正与战神一战的嘶喊,然而一切都结束了,从这场战争一开始就注定的失败没有意外的发生了,天下莫能当的战神依旧是战神,年仅二十八岁率领五十万军队与强秦一战予敌重创的赵括,也已经成了纸上谈兵的赵括。

    想当日在王宫里怒斥赵豹是何等英气逼人,夜访孝成王承上请战书时是何等豪迈,邯郸城头君臣率百姓送别时,一声“臣甲胄在身,不得全礼”又是何等威武,可历史就是这么无情,再才俊,再威武,失败后也注定是骂名。如果当时孝成王点的不是赵括,如果当时秦军换将白起被赵括提前知晓,如果,哪怕是运气好一点,石长城穿插的秦军被打溃了,那整个历史就要都改写了,也许今天史书上会记着战神赵括,也许就没有后来的秦始皇了,可是历史是没有如果的。谁还会记得那个曾经的赵括呢,也许只有野史上记载的一段“白起使人寻赵括尸体不得,后收其衣冠厚葬,并取括之佩剑自用”可以让人些许察觉白起对这位年轻将军的敬意了。

    ******

    战后,白起见秦昭王,论赵括。白起说,我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之军,伤亡过半,才全歼此军,是我用兵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腹中无食,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这是赵括的本领。长平之战,秦军精锐损失过半,优秀将领死伤无数,实际是秦军未胜,赵军未败。唯一的不同是,赵括死了,我还活着。秦昭王说,长平巨战,秦失六十万,赵失七十万,秦可谓小胜。而赵括死,武安君存,可谓大胜。事后,范雎谓秦昭王,长平巨战,大胜的是秦王。秦王笑而不答。

    赵国的这次拼死反击,给秦军造成巨大伤亡。长平大战后,秦国不仅没能乘胜灭掉赵国,反而数次被其余五国痛击,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阳郊区,二十多年之后才恢复元气。(当然这也与白起不愿领兵作战有关)

    最后一点;“我今天还谈的是关于秦国武器装备方面的优势;战术和战略,国力虽然极为重要,但是请大家别忘记了,秦国的强弩的威力,秦国在战国后期是唯一发明强大弓弩机的国家,秦国的弓弩威力极大,射程最远。从长平之战就可以看出,赵括率兵突围时,身中十余箭,由此可见秦国弓弩的威力。

    我曾经数次调查当年秦国大战六国的战场,挖起了许多箭,六国的箭早就腐烂了,只有秦国的兵器和箭保存完好,由此可见当年秦国打造兵器的技术远远胜于其他六国。

    而且,我还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秦国的箭尾有三个箭羽,三个箭羽互成一百二十度,而其他六国只有一个箭羽。(注:现在的导弹都有三个尾羽哦,为了保持飞行稳定。)

    为什么秦国要用三个箭羽呢?经过我们家族的多年研究,发现有三个箭羽的箭在空气中飞过时,飞行最稳定,不容易发生方向偏移,可以精准的射到目标,而其他六国的箭羽就不行了,在飞行过程中容易发生方向偏移,甚至导致错过目标。

    而且我发现秦国的箭身和箭头都是三棱锥形的,为什么要用三棱锥型的呢?

    我想大家都明白,如果三棱锥型的箭头和箭身射入人体内,如果拔出箭头,会血流不止。

    这种三棱锥型的箭威力是极大的,而其他六国的箭却是扁平型的,就算射入人体内,造成的创伤也不会太严重。

    这或许也是秦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优势之一。

    赵嫣然的看法震惊了所有的人,就连楚相玉也震惊不已,明月导师也吃惊,良久才道:“赵嫣然同学说的非常在理,虽然,最后赵国还是败了,但通过以上几件事情大家是不是对赵括有了一个新的了解,至少不能那么肯定的认为此人就是一草包将军了。这是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战争,双方的胜负因素,并不是我们今天几篇文章就能说明的。

    各国关系,地理战略,战术特点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战将的谋略相对来说并不是唯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应该看到秦国的内政改革比赵国强,不应该把失败的责任都推给他一个人来背。眼见还不一定为实,耳听就更不一定就是真的。”